街道景观绿化
街道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,科学合理的街道绿化可以调节城市生态环境,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。研究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城市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,对城市街道绿地的绿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,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中街道绿化树种的生态效应在不同街道、不同季节、一天中不同时段分别达到各自的极值。街道绿化形式与模式不同,其生态效应也显著不同,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街道生态效应的发挥有较大影响。
研究表明街道绿化带,中央分车带绿地,街道基础绿地对街道环境有降温、增湿、吸收co²、遮阴、滞尘、增加负离子浓度、减弱噪音的明显效果。其影响表现如下:
1、由于春季和夏季太阳辐射开始增强,这时又是树木的旺盛生长季节,树冠开始并充分展开并且中午是太阳最强的时段,辐射热量最大。因此,中午树木对太阳的辐射热有显著的遮挡、反射与折射作用,对街道绿化有显著的降温效果,而秋季叶片开始掉落,冠幅逐渐变小遮阴效果减弱。宽阔的风景林带,乔灌木较多的地段温差较大。
2、春夏季节树木生长代谢旺盛,体内水分运输快,而且白天太阳照射强烈,尤其是中午,造成树木体内和周边环境内水分的大量蒸发,释放到周边环境中从而增加了环境的湿度,晚间由于太阳辐射的消失,但秋季晚间可能会出现凝露现象,因而增加了街道绿化环境内空气湿度。所以为了减少水分蒸发,可以适当减少灌木的种植。
3、树种的选择与太阳高度角有关,春季太阳高度角日变化为正午达到最大,然后逐渐减小,类似物后期早的银中杨与五角枫,发芽早、落叶晚,这种冠形在太阳入射角越小时所形成的阴影面积越大,因此在春季晚间遮光度达到最大值。
道路景观除了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外还有交通功能,如组织交通,利用“绿线”划分城市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或不同性质的车流和人行交通,在急转弯、陡坡和狭窄的险要路段“绿线”起到护栏和诱导视线的作用,尤其在能见度较低的雾、雪、雨天效果则更加明显;保护道路,由于行道树具有遮荫降温作用,使路面温度降低,并使昼夜和季节的温差减少,从而可以减少沥青路面发生泛油现象,缩小水泥路面的膨胀系数,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;减少交通事故,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,绿色使人感到舒服,调节人的精神系统,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,在绿化好的路段行车,司机的眼睛疲劳程度较绿化差的路段好得多,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;服务功能,地下管线也可以埋设在花丛、草皮下,可以避免在修理时破坏道路而造成工程费用和交通运输费用的损失,此外“绿带”还可以放尘土、防水溅,冬季“绿线”还可以用来堆放积雪等。
除此之外城市道路绿化既是城市园林绿地的组成部分,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,由此而推,街道绿地有其特定规划方法。
道路绿地的布局应符合以下规定:
(1)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.5米,主干道上的分车绿化带不宜小于2.5米,行道树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小于1.5米;
(2)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绿地;
(3)路侧绿地宜与相邻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,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,路侧绿地可与行道树绿带和并。
道路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:
(1)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,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干线的绿化景观特色;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、有地方特色的植物,并与街景相结合;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;
(2)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应有统一的景观风格,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以有所变化;
(3)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,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,并应协调空间层次,树形组合,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。
街道绿地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:
1、交通组织相协调原则
2、发挥防护功能作用
3、体现“绿线”景观功能
4、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相互统筹安排
5、“绿树”树种选取要适合当地条件
6、“绿线”建设应考虑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。